“一身海腥味,两脚沾满泥。”这是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养殖系博士、副教授董志国每周回家时的状态。去年夏天,作为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董志国挂职高公岛街道工委副书记,1年多来,他利用专业知识和人才资源,不仅为当地渔民引进紫菜养殖新品种,还为当地推动立体养殖修复近海生态圈,带领高公岛渔民突破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瓶颈。
近海紫菜养殖是高公岛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渔民养殖紫菜品种单一,多为条斑紫菜,生产周期从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其余大部分时间里,海域均处于闲置状态。加之近年来工业污染,紫菜病虫害频发,渔民焦急万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渔民减产减收的现状,就要增加养殖品种。”到高公岛挂职不久,他便组织部分淮工教师和高公岛养殖大户,赴宁波、象山等地调研,并走访33家沿海企业,为渔民引进了坛紫菜等收割方便且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藻类,这让以前干半年歇半年的渔民大忙的时间多了,腰包也鼓了。
“自从董书记来了以后,俺们一年到头都闲不住。”胡森林说,“我今年4月投放了江蓠,8月份收,紧接着试种坛紫菜,280亩养殖面积纯收入增加近20万元。现在条斑紫菜又育苗挂苗了。”老胡向笔者介绍。这一年多,董志国没有了寒暑假,节假日几乎都是和渔民一起在海上度过的。他还请来了淮海工学院、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同事、同行,给渔民开讲座,办培训班,从如何根据海水温度来育苗,精准投放江蓠、坛紫菜,到条斑紫菜的病害防治措施,一一讲解。
董志国还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今年初,董志国积极组织高公岛街道与淮工、市海洋与渔业局、帅森水产合作社,以“政府+院校+企业”的联合增效模式,签订了大型海藻养殖生态修复项目协议。该项目围绕核电发电场区及港口近海海域,实施人工养殖江蓠300台、坛紫菜300台、海带600台,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投入资金500多万元。主要利用海带、江蓠、坛紫菜等海藻生长需要,从海洋环境中吸收氮和磷等成分,从而防止海洋过度富营养化,有效降低近海工业企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目的。通过这次养殖试点积累辖区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经验,可为下一步连云区全区近海生态修复扩大规模提供依据。
挂职期间,董志国围绕高公岛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为街道引进、培养了大量年轻有为人才,建成了高公岛创新创业“智库”,他结合高公岛“双十双百”工程,积极申报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目前已经成功获批了省科技厅项目3项,省、市项目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