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走出去”:东南亚确立首选地位
发布日期:2018-01-12

一个工人每个月工资相差2000元,这样巨大的成本优势,让红豆集团选择了投资柬埔寨。

“2017年,柬埔寨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53美元,算上各方面福利每月为200多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1300元。但在中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同样的工人每月需要3000元以上,一个月就相差2000元左右,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红豆集团副总裁、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公司董事长陈坚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陈坚刚称,柬埔寨拥有较大的人口红利,劳动力资源丰富,拥有人口1500多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24岁。

得益于如此优越的人工成本,2017年的圣诞购物季,如果你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唐格(Tanger)奥特莱斯,无论是在耐克店中拿起一双运动鞋,还是在安德玛(Under Armour)店里选一件T恤,你会发现,这些产品很可能是越南、柬埔寨或孟加拉国制造,中国制造已经比较少见,而10年或15年前,全球制衣业还是中国制造的天下。

随手所拿的一双鞋、一件T恤产地的变化,体现出以制鞋业、制衣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再一次转移。

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转移到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区。而在中国人口红利面临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的近两三年,这些产业要么在中国本土转型或前往中国内陆仍具备相对优势的地方,要么转移到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等人口红利更丰富、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地区。从行业规模上看,其中第二种选择为多数。

由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和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共同开展的“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走出去调研”项目报告日前发布,这份题为《应对中国轻工业成本上涨: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机遇》的报告(下称“北大报告”)认为,东南亚国家是最受中国企业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其中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主要吸引力。尽管一些非常知名的中国制造商已在非洲投产,但并没有多少受访企业将非洲视为自己的首选投资目的地。


河内制衣业月工资低至宁波六成
北大研究团队对位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人民币)外向型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和广泛的问卷调查,涵盖了四个劳动密集型轻工制造业门类:服装、鞋类、玩具和家用电器。项目研究成果探讨了这些行业的企业如何看待其经营成本和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挑战的策略,包括是否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海外或国内其他地区。

调研发现,在过去的3年里,调查的中国东部沿海企业年均工资增长10%至 20%,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头号挑战。原材料投入成本上升,产品需求萎缩也挤压了其盈利空间。

北大报告认为,这使得中国这些劳动密集型的轻工制造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

上述报告称,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一半以上的受访企业将技术升级作为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选策略。然而,自动化策略应用于轻工制造业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包括应用成本高、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必要环节的自动化等。而其他很多企业采取的策略是加强对要素投入和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改变生产线或扩大市场。

北大报告还称,与服装、玩具和家用电器三个行业的公司相比,鞋类企业更有可能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其他挑战而搬迁到“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外地区。27%的鞋类企业要么已经在国外投资,要么计划在未来三年这样做。中国鞋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推进生产机械化的难度较大。

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的首要因素是人力成本。

东南亚国家中,越南和柬埔寨受到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的欢迎,因为其工资较低、人口年轻、拥有大量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并且在文化等方面与中国相似。

根据北大研究团队的数据,2017年,越南和柬埔寨两国制衣业最高月工资仅为宁波同行业最高工资的六成到八成。

据IMA Asia估计,中国的制造业工资从2010年的每小时2美元上涨到2016年的每小时3.9美元。相比之下,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工资仍然接近每小时1美元。

中国制造业企业向东南亚转移包括两类,一类是外商独资在华企业,另一类是中国本土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中资,这些企业大多是代工企业。其中设计代工(ODM)企业更可能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东南亚国家是最受中国企业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其中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主要吸引力

消费者在耐克店拿起的那双运动鞋,就可能产自有制鞋界的“富士康”之称的裕元集团。

裕元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企业,目前拥有182条生产线,近16万员工,专业生产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世界知名品牌运动鞋、休闲鞋和慢跑鞋。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中国台湾以代工起家的蔡氏家族1988年在香港成立裕元工业公司,同年进驻中国大陆多个生产基地。1996年在越南设立生产基地,2010年在柬埔寨及孟加拉国设立生产基地,2015年在缅甸设立生产基地。

除了劳动力成本之外,中国上海等重点城市的工业用地价格涨幅也高于雅加达以外的东南亚其他城市。

根据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JLL)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泰国东部海岸地区的估计地价为每平方米90美元,雅加达每平方米162美元,而上海则为每平方米近180美元。

越南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越南制造加工行业增长10%以上。从2010年以来,越南最低工资持续稳定上涨,2016年年均增长12.4%,2017年1月以来上涨7.3%。

尽管如此,越南两大中心城市河内与胡志明市的最低月工资为166美元,低于中国东部地区每月280美元的水平,而两地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小。

柬埔寨的劳工和土地成本也相对较低。尽管一些企业对当地的罢工抗议有抱怨,同时制衣业的最低工资也一直在上涨,仅2016年就从每月140美元上涨到每月153美元。制衣业是柬埔寨最主要的制造业,提供了其七成以上的出口,出口中的七成以上流向美国和欧盟国家,因为柬埔寨作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享受欧美的关税优惠。

除了人工成本较低,陈坚刚所在的红豆集团选择从2007年和中柬企业在西哈努克港设立工业园,也是看中了柬埔寨能带来的较大市场。

陈坚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方面,柬埔寨是东盟成员,东盟成员相互之间零关税,进入柬埔寨就等于进入东盟。另一方面,柬埔寨作为欠发达国家,可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给予的特殊贸易优惠政策及额外的关税减免优惠。”北大报告称,相比于贴牌生产(OEM)和自主品牌(OBM)企业,设计代工(ODM)企业更有可能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由于欧美提供的优惠关税待遇,迁往低收入国家可以有助于它们节省关税。


海外转移仍需要实力与基础
在安德玛随手拿起的运动T恤,很可能来自另外一家大型纺织和制衣企业——申洲国际。这家制衣企业总部在浙江宁波,已在香港上市。2015年其营业额达到126亿元人民币,是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国际品牌的OEM供应商。

为了应对上升的人工成本,申洲国际一方面在中国内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设分厂,另一方面在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布局。

2005年,申洲国际在柬埔寨成立了一家制衣厂,2008年在浙江衢州和安徽安庆分别设厂,衢州和安庆制衣厂的原料供应都依靠宁波的纺织厂。

2013年,考虑到市场扩大的需要和宁波工厂成本的上升,申洲国际在越南设立了宁波外的第二个纺织厂,而不是继续扩大宁波纺织厂的规模。这家设在越南的纺织厂为柬埔寨的制衣厂提供原料。

北大报告通过调查发现,外商独资和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能够迁往国外,而且越来越多地搬迁到东南亚和非洲。大型企业普遍比小型企业更可能向海外扩张或转移生产线。只有8%的外资企业倾向于迁往国外,但这仍是中国内资民营企业数量的四倍。与民营企业相比,位于珠三角的外资企业(占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积累了海外投资的经验。

同时,要想充分利用海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具有海外管理经验、海外垂直供应链以及应对海外运营风险的企业才能实现产业向海外转移,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一般规模较小、只面向中国市场、自己自主的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融入全球产业链程度不深,走出去准备和能力不足,心态上也更为犹豫。

相比于其他企业,申洲国际本身就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需要支付海外投资运营成本,同时,由于其建立起来多点垂直产业链,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抗风险能力强,比同行业中小规模的中国本土制衣企业更有实力向海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