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投资日韩仍有空间
发布日期:2016-09-24
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对日韩等亚洲发达国家的投资也在不断增长。不过,这也仅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情。现在,中国企业在投资日韩时仍面临不少门槛,甚至“有色眼镜”依然存在。如何破除桎梏、树立国际良好形象成为中资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关键。
市场未“成熟”
如今,跨国并购日益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中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大型项目和民营企业并购项目逐渐增多。不过,据普华永道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北美和欧洲等成熟市场仍然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重要目的地。为何与中国比邻而居的日韩反而不在其列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刘云指出,自2008年雷曼危机发生以来,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不乏东亚国家的身影。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最新报告称,并购已经成为日企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中国企业。“这反映出一种趋势,即跨国生产或者说跨国资本配置的方式正由成本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通过收购可以更快地实现市场扩张和技术提升。”刘云说。
不过,刘云指出,长期以来,东亚奉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特别是日本,在外资引进方面颇为苛刻。
刘云指出,随着全球更为广泛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本跨境流动与市场、服务结合度更为紧密,封闭的投资环境已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日本政府也认识到了开放的重要性,如安倍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外资对日投资,打破体制束缚。从民间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非常欢迎外资并购缺乏生命力的企业,这样符合资本获取回报的理性需求。不过直至现在,一些保守势力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开历史的倒车。
韩国亦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天国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前些年,韩国企业对中国资本比较警惕,不过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上升,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李天国指出,包括房地产租赁业、保险业、科技、化妆品、餐饮业、影视娱乐业、医疗保健等,都是近些年中国企业对韩投资的重要产业。这些领域反映了韩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未来中韩企业在高端制造业、医疗美容等产业均有较大合作潜力。
中国资本对日本的并购主要集中在家电领域,包括索尼、松下、夏普、NEC等。在刘云看来,东亚针对西方市场进行生产的产业链模式,即所谓的雁行模式,已经伴随经济重心东移发生了变化。东亚经济强国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探讨经济合作,鼓励相互投资,形成一体化市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投资仍需谨慎
中国对日韩企业的收并购由多种因素主导。刘云指出,首先,中国企业对外并购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目标是一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其次,一些日韩企业在经营中出现问题,但品牌影响力还在,这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再次,日韩在危机下也面临产业升级的需求,如日资大规模并购欧美保险、基础设施等企业,同时也需要淘汰一些产业。
从东亚一体化市场的角度来看,东亚经济大国未来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刘云指出,金融市场、科技创新、环保产业、老龄化服务等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东亚一体化市场的规模足以培育各类创新型行业,取代美国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不过前提条件是,某些国家摒弃右翼对抗思维、冷战意识形态思维,不改宪法,不部署导弹,不充当域外国家的马前卒,切切实实地推动经贸谈判,打破资本、服务、技术的跨境限制。”刘云坦言。
在对韩投资或者收并购企业时,李天国认为,中国企业需要注意韩国设置的一些产业进入壁垒,例如,对部分产业限制了外资最高投资比例,也规定了最低投资规模与人数。此外,韩国的一些法律,如反垄断法等与我国不同,需要企业在进行交易时留意。“由于对产业的规制等不同,中国资本在韩国并购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加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验相对缺乏,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成功案例较少。”李天国坦言,不过未来随着企业海外投资的增长,相信中韩合作将有更深层次发展。
刘云对此建议,中资企业在日韩投资时,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诚信经营。此外,还要关注当地文化与居民的感受。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对外投资要有国家间投资协定的保护,这是东亚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云认为,从发展角度来看,东亚相互投资、经济相互渗透是一个必然趋势,中资服务业资本也将逐渐进入日韩市场。从市场规模及企业收益来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依然是周边国家不可比拟的,也是其他发达经济体不可比拟的。资本以利润为导向,天然流向可以创造更多财富的市场,所以,投资中国也是其他国家企业最好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