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主要入海河流水质不容乐观
发布日期:2017-02-13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赵建东)近日,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江苏省海洋环境公报》。公报显示,江苏管辖海域水质状况有所降低,生物种类数、平均生物密度、平均生物量基本保持稳定。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基本满足功能需求。同时,江苏省内17条主要入海河流监测结果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第三类水质标准;实施监测的14个入海排污口水质均未达标,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据悉,2016年,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相关单位继续开展管辖海域环境与生态状况、海洋功能区状况、陆源入海排污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状况、海洋环境灾害等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共设监测站位721个,获得各类监测数据6.8万余个。

    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单位全年6次对连云港、盐城、南通等17条主要入海河流实施了入海污染物监测,监测结果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第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指标为COD、总磷、氨氮。

    全省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14个,其中,重点排污口4个,一般排污口10个。14个排污口中,排污河占14.3%,工业和市政排污口占42.8%,河流入海口占42.9%。排污河及河流入海口水质现状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第五类。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影响了邻近海域自然保护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旅游度假区、盐田区等海洋主导功能的正常发挥。

    《公报》还指出,海洋保护区总体满足牡蛎礁、贝壳堤、海蚀地貌、自然湿地、鸟类等保护对象的功能要求。26个监测站位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物种丰富度较高,个体分布较均匀,多样性指数较高。全年未发现赤潮,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约为185平方千米,持续时间为107天。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垃圾监测区域的海面漂浮垃圾密度较2015年略有上升,海洋垃圾密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海旅游休闲娱乐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主要来源于陆地,少部分来源于海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