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信息-山东地区紫菜养殖得到快速发展 紫菜“热”的“冷”思考
发布日期:2018-08-01

紫菜养殖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操作简单,不耗损饲料,生产成本低,收益高等特点,在适养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水温逐年升高,条斑紫菜主产区江苏沿海紫菜病害多发、养殖成功率降低,效益下滑,特别是2016年~2017年养殖季大幅减产,亏损严重。受此影响,陆续有企业谋求在山东南部海域开展紫菜养殖,通过前期试养获得成功后,紫菜“南菜北养”的迁移式养殖逐渐成为新趋势。2017年~2018年养殖季山东南部的紫菜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养殖规模达到20万亩(海面)左右,形成一波紫菜养殖热潮。通过赴江苏如东县、大丰区和山东日照岚山区等县市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现就山东发展紫菜养殖的弊端进行浅析,提出科学规范发展紫菜养殖业的粗浅意见,以供生产者和决策机构参考。


一、条斑紫菜产业现状


引进一个产业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考虑产业的整个链条是否通畅,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崩盘。所以,全面深入地了解紫菜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


育苗环节。紫菜幼苗期是丝状体,藏身于贝壳,5月~9月,育苗池整齐排满贝壳进行育苗。正常情况下,一平方米海域面积培育出来的苗种可供一亩海域养殖。


养殖环节。紫菜的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生产操作相对简单。每亩海面养殖成本为2000元~3000元,投入较低,但存在产量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病害风险较大的问题。每年9月下旬开始挂苗,紫菜附着在网帘上,涨潮时网帘漂在海上可以生长,落潮时网帘干露。每年的12月份至来年的4月底,可以收获6茬~8茬紫菜,浅海海域3亩左右可提供1亩紫菜的养殖面积,1亩紫菜养殖面积年产1.5吨~3吨鲜紫菜。


一次加工环节。一次加工要做到“三洗两干”,“三洗”,即第一次在海水中洗干污泥,再用淡水冲洗两次。废水不含污染物,基本没有排放污染风险,江苏加工厂都是沉淀后通过管道直排入海(但影响海水颜色)。“两干”,一是干净除杂,二是再用脱水机脱水易于烘干,最后形成薄纸型的菜饼(3克/张),1吨鲜紫菜可生产0.1吨干紫菜。一次加工完毕的紫菜进入紫菜交易市场,卖给二次加工企业,一次加工属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不产生税收。


二次加工及销售。二次加工就是将一次加工后的紫菜进行调味和商业化包装。在紫菜的整个生产流程中,只有二次加工能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世界上养殖条斑紫菜的国家只有中国、日本和韩国。其中,中国年产量约50亿张~60亿张,主要出口到欧美市场(代加工为主)。日本年产量80亿张,基本自给自足。韩国年产量100亿张~120亿张,除了供应国内市场也出口欧美市场,由于2016年~2017年中国产量巨减、紫菜价格飙升,韩国紫菜开始出口到中国。


二、山东发展紫菜产业的风险


效益和风险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紫菜养殖巨大效益的背后,究竟隐藏哪些风险,根据实地考察调研情况,结合山东实际情况,山东发展紫菜养殖产业的风险可概括为“两受限、两影响、不稳定”。


(一)养殖环节海域受限


山东紫菜适养海域主要是山东南部沿海的浅海区域,养殖方式可采用插杆养殖和翻板养殖。由于翻板养殖方式浪费海域面积、产量低、种苗的成活率低,并且海域冬季有小波浪易滋生杂藻,因此翻板养殖难以产业化大面积推广。浅海插杆养殖要求的水深为6米~12米(高潮),而该水域目前大部分已被牡蛎、扇贝及贻贝作为传统主养区,符合条件的连片空置海域较少,大规模发展紫菜养殖势必对传统贝类产业造成冲击。


(二)一次加工环节淡水受限


由于紫菜收获后需在24小时内加工完毕,规模化养殖后必须在陆地就近配套一次加工厂。一次加工每吨鲜紫菜需淡水量在30吨左右,按照发展100万亩(海面)紫菜,鲜菜产量按70万吨计,加工期内需耗淡水2100万吨。而山东南部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近些年淡水供应时常捉襟见肘,特别是紫菜一次加工的冬春季节,除保证基本生产和生活用水外,多数地区很难再提供紫菜一次加工所需的大量淡水。


(三)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在一定海域内适当养殖紫菜有利于解决海水富营养化,增加海水溶氧,从而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大规模养殖紫菜时,为了清除杂藻,有时会使用盐酸或柠檬酸溶液浸泡网帘,对海水造成污染。养殖用的插杆(潮间带使用竹竿、浅海使用玻璃钢管)和泡沫浮体经过几年使用老化后,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养殖户可能采取直接抛入海中的方式处理,巨量竹竿、泡沫浮体会随海流漂移,玻璃钢管会沉入海底,对海域底质、海洋生态都会造成破坏。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单位对连续11年出现的黄海浒苔绿潮的成因、预测预警和发展态势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科学认识,并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一致得出结论:确认大量漂浮浒苔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与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和当地大量紫菜养殖筏架有关。也就是说浒苔的泛滥与江苏的紫菜养殖有密切关系,这种生态风险值得每个新上紫菜养殖的地区加以重视。


(四)对传统浅海贝类养殖造成影响


紫菜养殖期和山东南部沿海传统养殖的主导品种牡蛎、扇贝等贝类的育肥养殖期基本重叠。在基础生产力(营养盐)有限的情况下,紫菜大规模的养殖势必会与贝类摄食的浮游藻类争夺营养盐,影响贝类基础饵料的繁殖生长,从而影响贝类的肥满度和肉质。同时,该海区钩虾(桡足类)较多,会摄食紫菜并对紫菜品质造成影响,养殖户可能采取悬挂或投放杀虫剂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深水区采取翻板养殖的养殖户可能用盐酸或柠檬酸浸泡网帘的方式清除杂藻,都将对周边的贝类养殖造成不良影响。


(五)效益不稳定


我国紫菜主要销往欧美市场,并且以代加工为主,都是采取订单式生产,每年对原材料的需求基本确定,在产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年份,鲜菜价格2元/公斤~5元/公斤。2016年~2017年,由于江苏主产区大幅减产,国内缺口达20亿张干菜饼(正常交易量50亿张~60亿张),因此鲜菜价格飙升至8元/公斤~12元/公斤,创历史最高位。受价格暴涨刺激,今年非主产区的江苏连云港紫菜养殖规模迅速发展到30多万亩,据悉,威海南海今年也发展到10万亩,这种一哄而上、盲目扩张的方式,极易造成生产过剩,形成恶性竞争,导致价格不稳定,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