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挂牌之初,上海自贸试验区便明确被定位为制度深层次改革的试验场,而非对保税区传统优惠政策的技术性升级。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创新成果,分层次、分领域在全国复制推广。
就在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中国将抓紧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
这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将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新格局。随着今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部的“1+3+7+1”发展格局。
推进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从上海开始,在中国的版图上,自贸试验区试点已遍布12个省市。从“一枝独秀”到“多处开花”,12块“试验田”尽情释放着能量,激发着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投资的热情。今年1~11月,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8569家,同比增长34.6%;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4%,占比12.7%。
9月21日,英特尔大连非易失性存储二期项目正式投产,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全球非易失性存储事业部总经理凯文·埃斯法亚尼表示,英特尔大连项目的发展速度完全超过总部预期,尤其是二期投资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投产,创造了英特尔工厂建设历史的新纪录。这样的速度和效率反映了大连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大连速度”和“大连效率”是辽宁扩大对外开放的写照,也是当前我国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发展的缩影。
就在今年5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3个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务院正式印发。3省市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任务。广东自贸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完善服务协同发展机制;福建自贸试验区则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加强了闽台金融合作。
从2013年的上海先行探路,到2018年的海南全岛探索,我国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4月发布的《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海南省发展的具体时间表:到2020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国内一流水平;到2035年,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据悉,当前海南省正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基础性工作。未来,海南将充分发挥全岛试点的整体优势,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在改革开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发挥“试验田”标杆作用
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自由贸易试验区始终在积极探索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负面清单发布、推动外资管理制度变革,到试行“证照分离”制度、深化全国“放管服”改革,到建立“单一窗口”、提升企业通关效率,再到创设自由贸易账户、加速金融领域改革创新,自贸试验区的每一次改革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样板。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形成153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其中30项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为新一批提炼形成的经验,在全国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不仅如此,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省市也在事权范围内将一些试点经验在本省市进行推广,推动全国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态势。
在自贸试验区内,创新试验持续发力,制度红利不断释放。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在先后推出2批40项制度创新案例的基础上,又新挖掘整理出“‘保税混油、离岸直供’推动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服务体系”“行政服务‘单一窗口’2.0版”“自贸商事案件集中管辖”“企业‘集中登记场所’风险管理”等16项创新案例。
大连片区的开放优势不断显现。英特尔公司通关效率直线上升,基本实现通关零等待、7×24小时全天候通关,货物流转速度提升20%,每年节省2万小时通关时间,减少申报近万次。
辽宁等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设立时间虽然只有一年,但贡献了30条新经验中的17条。来自地方、服务全国的改革试点经验很好地体现了差异化探索,多元化、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效更好地释放了自贸试验区的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
大胆闯、大胆试赋予了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也体现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标杆作用,更彰显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