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
发布日期:2019-03-01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和转型升级,2018年,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制定了《福建水产千亿产业链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计划遴选建立20个以上推广示范基地。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全省水产推广系统对大黄鱼、石斑鱼、河鲀、对虾、海带、紫菜、鲍鱼、牡蛎、海参、鳗鲡(含稻莲渔)等十大品种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产业报告。报告不仅分析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今后发展建议。

 

福建省作为我国渔业重点优势区域,海带、紫菜、大黄鱼、鲍等养殖业均高居全国首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产业支配地位。海带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在促进就业、实现渔民增收,提供全国人民膳食健康食品,维护近海水质健康、联动促进鲍和海参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海带产业发展历史

 

海带,原产于北方高纬度海域,1956年开始南移养殖。1956年~1958年,幼苗和种海带从青岛低温运输到福鼎、连江等地养殖。1971年,种海带在福建成功度夏并培育出夏苗。21世纪初,福建省鲍、海参等新兴养殖业的发展对鲜海带饵料的需求,进一步带动了海带养殖业发展,2001年福建省产量达32.8万吨,居全国首位。

 

福建养殖规模的扩张推动了海带育苗产业发展,育苗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的3家,快速发展到目前的13家,产能和规模也跃居全国首位。

 

加工业发展起步较晚,50年代以来主要是通过晾晒淡干海带的方式进行初级加工;1996年初步开始海带盐渍加工生产;近两年开发了烘干海带、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较完整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医药化工领域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二、福建海带产业概况

 

(一)苗种、养殖、加工

 

自1979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有数据记录以来,福建省的海带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1979年,面积仅为3447公顷,产量38292吨,无自主育苗记录。2000年面积5796公顷,产量276867吨,自主育苗64.51亿株。

 

2017年,海带育苗35万帘,育苗350亿株。养殖面积30万亩、鲜海带产量486.50万吨。鲜海带去向为海参、鲍的饲料菜达243.25万吨,淡干海带加工97.30万吨,加工盐渍海带145.95万吨。约10000吨盐渍海带经过进一步精深加工为1000吨烘干海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