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丨做活“海”文章,大丰渔民转型深海养殖
发布日期:2019-10-25

在江苏省大丰海洋捕捞有限公司的晒场上,20多名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洗网、晒网。场地上2000多张紫菜网帘依次铺开,不远处的仓库里堆满了已经晒干、整理好的网帘。9月底,新一季紫菜养殖就要开始,他们正忙着做挂网准备。

 

“以前出海打鱼和现在在海里养紫菜都要‘看天吃饭’,但养紫菜不仅风险小很多,收益也高了不少,还环保呢。”今年39岁的凡小勇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粗壮的手指布满老茧,一看就是一把捕鱼的好手。他一边熟练地整理着网帘,一边说公司转型以后,他们这些“老”渔民都跟着上岸转型做了工人,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凡小勇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渔民,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他闻着海水味长大。1998年,17岁的凡小勇就到盐城大丰海洋捕捞有限公司做起了远洋捕捞工作。“那时候每个月收入500块钱左右,关键是很辛苦,危险也多。”干了没多久,公司就酝酿转型,20艘270马力钢质捕捞渔轮只留下了两艘,原来的渔民们也纷纷转型成为产业工人。

 

大丰海洋捕捞有限公司位于大丰区三龙镇斗龙港,成立于1986年,前身是原斗龙渔业乡乡办集体企业,主要从事海洋渔业捕捞和渔具渔网生产。到1993年,公司已发展到拥有270马力钢质捕捞渔轮10艘、干部职工180多人,是全省县级海洋渔业捕捞企业的排头兵,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县级渔业捕捞公司。

 

1999年起,随着中韩渔业协定的签署,海洋渔业资源严重枯竭,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捕捞公司利用自身有船、有人、有经验的优势,进行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由传统的“索取型靠海吃海”向“建设海洋牧场”发展,从海洋捕捞生产向沿海辐射沙洲海水养殖、加工、出口进行转型。

 

紫菜是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也是一个海洋碳汇产业。紫菜养殖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可以优化海洋环境,避免滩涂面积流失,有效遏制赤潮现象。在三龙镇党委书记韦桂和看来,紫菜养殖有市场前景,也符合产业发展要求。

 

“1999年11月,我们在东沙辐射沙洲进行了紫菜养殖,并引进日本日网全自动紫菜加工生产线,成为大丰第一家紫菜养殖、加工企业,也是全省第一家在外沙滩涂进行紫菜养殖的企业。”紫菜生产车间里,生产线前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总经理刘文宽介绍,目前公司拥有海域面积1万多亩,其中筏架式紫菜养殖面积3000亩,生产车间有4条日本进口紫菜加工生产线。“我们公司已经成为出口型紫菜加工基地,带动70多户转产转业渔民从事紫菜养殖、加工,使大部分‘双转’渔民都有了固定工作和生活保障,人均收入6万元以上。”

 

生产车间依斗龙港而建,车间外的码头上停靠着公司两艘50吨和500吨排水量的轮船。“从这里出发,只要1小时就能出海,3个小时就能到养殖基地了。”趁着好天,52岁的船长明惠友正和轮机长一起检修船只。18岁就上了船的明惠友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在他看来,大丰港干河与斗龙港形成的三角洲是天然的养殖基地。“而且离海远,是船只天然的避风港。”

 

转型不仅让大丰海洋捕捞有限公司自身发展壮大,而且还引导、帮助大丰区沿海10家企业从事紫菜养殖、加工。目前,这些企业共计拥有40多条紫菜加工生产线,紫菜养殖面积达5万亩,间接带动沿海1000多名渔民就业,为大丰渔区稳定、渔业发展、渔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凡小勇自豪地说:“以前是下海捕鱼当渔民,现在开养殖加工厂,公司这步转型走对了,我们的荷包也鼓起来了。”

 

如今,大丰紫菜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优质紫菜产地,享誉世界。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大丰东沙紫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大丰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全国首个海藻地理标志。韦桂和表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放大地理标志的效应,引导紫菜养殖企业走生态精养之路,做精做强紫菜产业,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