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宣布,中方支持建立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根据中央安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建设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知识中心)负责具体落实。2022年5月10日,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秘书处在京设立,并举行揭牌仪式和中国—东盟发展知识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合作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推进双方的发展知识合作?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赵昌文、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和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努西尔万。
记 者:中国—东盟经济、社会、环境等合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具有哪些合作经验?
马建堂:自1991年中国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3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东盟团结和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东盟关系一直引领东亚区域合作,成为亚太合作的典范。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同东盟经贸合作也日益密切。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1年,双方贸易额为79.6亿美元,2021年达8782亿美元,扩大了109倍。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东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在全球经济恢复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逆势增长。2021年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136.7亿美元,同比增长0.6%,东盟对中国实际投资额达105.8亿美元,同比增长33%。截至2021年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累计金额超过2800亿美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有效推动了区域内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贸区之一。中国也是第一个完成由东盟10国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核准程序的非东盟国家。
中国与东盟还围绕卫生、科技、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农林业、减贫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建立卫生部长会议、高官会议机制,打造“健康丝绸之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双方就共同抗击疫情开展密切合作,多次举行专家视频研讨会,实现疫情防治技术精准对接,并先后向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派出抗疫专家组,开展经验分享与交流,提供诊疗和防控指导与咨询。设立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开展系列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能力建设活动,共同建设中国—东盟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农业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农产品贸易和投资不断增长,中国为东盟国家举办800余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沼气、气候变化、数字农业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中国还通过举办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开展减贫培训、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等方式,加强减贫经验分享和交流互鉴。
30年来中国—东盟合作的成就,得益于双方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离不开我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历史选择。一是相互尊重,坚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二是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三是守望相助,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四是包容互鉴,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30余年和平与发展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和东盟的共同财富,为双方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遵循。去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将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记 者: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是“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的主要承办机构,您希望该网络在中国—东盟合作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才能使其更好发挥作用?
赵昌文: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的使命是“以知识促发展”,主要职责是研究分享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促进互学互鉴,提升发展能力,共享发展机遇,促进地区共同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智力支持。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的建设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坚持官产学研相结合。
为使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更好发挥作用,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积极对接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东盟国家认同该倡议,并将相关内容写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联合声明》。全球发展倡议高度契合东盟各国发展需要,可以与《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协同增效。全球发展倡议所提出的八大重点领域,也基本覆盖了中国与东盟所共同面临的主要发展挑战。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可对地区共同关注的发展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和交流,助力全球发展倡议在东盟地区率先落地。
第二,打造官产研学共同参与建设的知识分享平台。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可以发挥政府、国际机构、学界、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从发展实践中提炼和创新知识,并通过出版、发布和推广、借助数字化平台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分享发展知识,为应对地区和各国可持续发展挑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与东盟国家已有不少人才培养交流的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可以通过开展访问学者、短期培训、青年实习等项目,加强互学互鉴。相信一批高素质、谙熟中国和东盟发展的人才,一定会为我们11个国家的各自发展和共同发展,为地区安定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记 者:您认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周浩黎:中国与东盟的伙伴关系起始于1991年。2003年,东盟各国与中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峰会上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将双方关系推上了新的高度。《联合宣言》为中国与东盟就共同利益相关领域开展切实合作提出了目标与方法,并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其他与中国—东盟合作相关协议纳入考量。
自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始终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双方在各领域、各层面的互补性合作持续推进,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东盟的诸多对话关系伙伴中,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最具活力、内容最充实的。
当前,中国与东盟的发展都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迎来新的机遇和希望。双方抓住机遇,积极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经贸、创新、文化和民间交流合作。此外,双方还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指引,推动双方关系迈上新的台阶。
在此背景下,作为东盟的成员国之一,印度尼西亚将持续发力,进一步增强并发挥其在推进中国与东盟友好往来和多领域合作中的地位,加强双方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信息、媒体等领域的合作。
面向未来,东盟将继续积极深化与中国的关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方面加强合作。
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掌握在我们双方手中。因此,既要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也要看到面临的主要挑战。其中,经济合作、数字经济和绿色科技等新经济增长引擎,提升连通性、抗疫合作等领域都是东盟各国所欢迎的。同时,双方还要持续加强安全领域合作,不断提升互信。
努西尔万:中国和东盟去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明确了未来加强双方关系的路线图。虽然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非常稳固,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其面临的挑战包括:
首先,确保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受益于双方牢固的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例如,可以进一步促进东盟的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方式参与到中国巨大的市场中。
其次,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充分证明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疫情期间,我们守望相助。随着中国—东盟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当前的主要挑战转向了重建和巩固伙伴关系,特别是民众之间的联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记 者:在后疫情时代,东盟国家和中国在哪些重点领域可以加强合作,推动全球和地区层面实现和平、繁荣、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
周浩黎: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通过资金、物资援助以及慰问和祝福视频等形式互相支持。媒体界、智库以及社会各界的人们始终保持对话,互相学习,通过数字形式加深了友谊。
中国谚语说,“彩虹总在风雨后”。中国—东盟关系正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风暴中乘风破浪。而我们坚信,彩虹很快就会出现。疫情过去后,中国—东盟关系的基础将更加坚固,双方关系也将更上一层楼。这将有益于我们和平解决共同面临的地区和全球性挑战。
面对国际社会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和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区域性和全球性挑战的解决方案。印度尼西亚欢迎全球发展倡议的理念,全球发展倡议总体与印尼方的多边合作利益一致。
作为东盟的一员,印度尼西亚还将坚持以《东盟印度洋—太平洋展望》(《印太展望》)为中心推进区域连通性发展,支持能够提升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附加值的投资项目,发展物流体系、推动中小微企业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以推进东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长期发展。
印度尼西亚欢迎全球发展倡议关于通过国际和区域合作加快各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总体目标。我们也欢迎全球发展倡议关于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和不让任何人掉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和行动导向等原则之间的协同作用。
印度尼西亚希望基于全球发展倡议中的若干原则,加强东盟的中心地位,并促进开放、透明、包容、平等、互相尊重、互信、互利和尊重国际法。因此,我们愿意通过双边和东盟的框架开展合作,推动《印太展望》与全球发展倡议协同增效。
此外,印度尼西亚还有意通过双边和东盟的框架,在海洋、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以及其他经济领域同中国开展务实合作。我们认为全球发展倡议所提出的减贫、粮食安全、疫苗、发展融资、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都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可以在后疫情时代开展合作的领域。包容性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面向未来,我坚信,中国与东盟各国一道,能够为全球带来更广泛、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努西尔万:重点领域包括在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和韧性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此外,由于我们是近邻,一个国家的环境变化很容易影响另一个国家,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环境保护上。
记 者:您认为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能在双方合作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周浩黎:在过去30余年中,中国—东盟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过去两年里,双方已经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是中国政府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特别提出的事项之一。
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为双方智库加强交流、共同制定有益于中国和东盟各国提升经贸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平台。
尽管当前中国—东盟已有许多发展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秘书处的设立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发展知识领域的交流,助力东盟各国和中国智库就应对共同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合作。
我们对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秘书处的设立表示高度赞赏,希望秘书处能使中国—东盟关系更加紧密,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积极合作。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秘书处的设立得到区域内多方支持,这也将有助于加强区域内各智库间的交流,对政府间就可持续发展相关合作提出更好政策建议。
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秘书处能够帮助中国和东盟加强政策沟通、经验共享,实现各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协同增效。我们可以共同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转让。我们也可以加强绿色融资合作,以促进区域低碳发展。
为支持上述合作,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可以在促进《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协同增效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秘书处作为知识网络的推进者,可组织开展智库间关于解决贸易壁垒等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的对话。未来,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将持续与秘书处对接,通过联合举办智库间和学界交流活动等,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加强合作提供智力支撑。加强中国和东盟各国学术交流能促进民间往来和文化合作,可以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我相信,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能够通过促进包容性区域发展,对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努西尔万:中国—东盟发展知识网络可以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促进各方就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交流。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