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德国企业仍将中国视为正在增长的庞大市场,并计划将更多业务放在中国。
从近期德国政府、研究机构等发布的报告和数据看,中德经贸合作企稳向好,德企持续对华投资,加速布局中国。德企在华实际感受如何?务实、稳健的德国人为何扎堆深耕中国市场?新华社记者走访享有“德企之乡”美誉的中国江苏省太仓市和德国首都柏林,从德企高管、在华德国创业者口中寻求答案。
落户“德企之乡”,企业发展如何?
克恩-里伯斯、通快、海瑞恩、托克斯……在太仓高新区的南京东路上,不少公交站的名字以德国企业命名。从“克恩-里伯斯站”出发,4公里范围内聚集了40多家外资企业,坐103路公交车,就能把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配齐。
“要造一辆汽车,不出太仓就能找到70%的零部件。”这样的底气来源于“德国制造”的强大阵容:500余家德企集聚太仓,其中七成与汽车行业相关。
1993年,大众汽车供应商之一、全球知名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试探着”在太仓投资。6名员工、400平方米的租赁厂房,在外人看来的“小工坊”,就是克恩-里伯斯在太仓起步的全部家当。此后,克恩-里伯斯11次增资太仓,如今拥有自建厂房7万平方米,年产值15亿元,在其全球版图中占比最大。
克恩-里伯斯的落户是太仓与德企合作的起笔之处,如今太仓已集聚500余家德企扎根发展。“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这句德国谚语是太仓中德合作30年不断提速的生动注脚:前100家德企落地太仓耗时14年,从第400家到第500家仅历时两年。据统计,超九成早期落户太仓的德企均实现增资扩产。
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欧商投资企业协会(太仓欧商会)副主席沈亚说,2001年以后,太仓每隔几天就有德企落地,“抬头总能看见开业剪彩的气球飘向天空,五彩斑斓,如‘繁花’盛世。”
作为落户太仓的第八家德企,通快历经20多年发展,厂房面积已扩大至4万平方米,员工逾千人,并在疫情期间创下在华销售历史新高,中国一度成为通快德国本土市场以外最大的海外市场。
德国百年机床巨头巨浪集团2012年在太仓投资,从最早的销售办事处,到如今实现覆盖生产、研发、销售、服务等全面本土化,巨浪中国的业务量提升300%,工厂规模扩大3倍。
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维利·里斯特表示,当地提供的多元服务和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外企在华发展。“我们对在中国经营充满信心。预计2024年业务稳定,希望达到20%至30%的增长。”
扎根中国市场,“做生意”环境怎么样?
当地人有句俗话:“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对于扎根当地的企业而言,太仓是“碧螺春”,上海便是那棵“大树”——沿江临沪、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是多数德企选择太仓的初衷。
太仓欧商会主席张臻伟说,部分德企认为制造业并不适合布局在大城市,静僻的小城镇更为合适,但物流、市场、基础设施等条件也要跟上,同时具备这两大优势的太仓在长三角城市中脱颖而出。
太仓主城区距离上海市中心仅50公里。同时,太仓是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2023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2.7亿吨。
“紧邻上海,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成熟,这里是理想的创业地点。”在华生活十多年的益技欧电子器件(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安(外文名安德烈亚斯·霍恩菲舍尔)表示,当地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人才和完善的供应链。此外,太仓舒缓宁静的生活节奏,时常让他想起德国小镇。如今,他已在太仓成家,成为当地的“洋女婿”。
“水质好不好,水里的鱼最清楚。”许多在华德企负责人感叹,区位优势是“招商法宝”,营商环境才是“留人利器”。如今,江苏太仓着力打造“德企之乡”发展之路,也正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举措的缩影,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先进完善的供应链以及日益强大的创新能力,持续吸引跨国企业扎根中国。
作为第500家落户太仓的德企,伯曼集团首席执行官鲁道夫·豪斯拉登表示,中国市场有很多增长机会,伯曼集团对在太仓、在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希望能在未来10年将中国的业务量翻一番。
“近年来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在稳步前行,为深耕中国的跨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0余年的德国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见证了中国营商环境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萧家乐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是包括阿迪达斯在内的跨国公司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中国也是全球数字化程度最高的消费市场,在数字零售、供应链等领域,中国都走在全球前列。
坚定“选择中国”,缘何如此青睐中国?
近来,西方政客鼓吹放大中国经济短期波动,渲染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甚至煽动对华“脱钩断链”。这与跨国企业在华经营活动和实际感受形成巨大“温差”,数据和实例表明,德企正积极拥抱中国市场。
作为在华德企的官方协会,中国德国商会今年1月发布的2023/24年度德企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受访德企计划继续扎根中国市场,没有离开中国的计划;过半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无独有偶,德国央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多名专家日前撰写文章表示,近年来,许多德国工业企业通过在华生产获得了高销售额和利润,同时对华出口成为这些德企的重要盈利渠道。该文章援引德意志联邦银行一项针对企业的调查表示,德国差不多每两家制造业企业中,就有一家直接或间接从中国获取关键中间产品。
分析人士指出,今天的中国经济拥有融入世界大格局的底气,正在全球注视下进行一场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的全面系统升级,对外资企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跨国企业纷纷“用脚投票”,事实证明,“脱钩断链”不得人心。
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以上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配套供应商……“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等优势,制造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稳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说。
新华社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德企负责人都谈到,今天的中国市场如同“健身房”,在华跨国企业实现竞合式发展,不仅促进本土企业飞速发展,也倒逼外资企业加速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德企选择将研发总部设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发展。
“在中国,阿迪达斯正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和创造新的机会,实现产品研发升级和供应链提效,沉淀营销创新的中国经验。”萧家乐表示,中国在面料研发、生产工艺、全产业链高效协同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希望在供应链、数字零售、物流领域的实践为阿迪达斯的全球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脱钩断链是无稽之谈,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里斯特说,全球化永远都是进行时。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