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放眼长远,中欧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发布日期:2024-05-08

笔者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参加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论坛。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现场不少人都认为,以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会为契机,中法人文交流将为双边关系注入更多生机勃勃的力量。在论坛上,法国博瓦勒动物园园长鲁道夫·德洛尔提到,熊猫是法中友谊的纽带与见证。他的一句“熊猫在中国,却是法国人发现的”,也令笔者深受启发。确实,中法以及更广泛的中欧在历史上乃至当今时代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成就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不少佳话。在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背景下,中欧更广泛的对话沟通以及更广阔的互惠合作也正次第展开。

总的来看,从历史中走来的中欧人文交流呈现出互补性和实用性。早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伏尔泰等思想家就以中国的政治实践作为改变当时法国社会困局的理论依据,甚至试图以中国为样本进行相关实践,在欧洲掀起持续一个世纪的“中国热”。而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中国也开启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过程。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中欧客观上形成频密的多层面人文交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承载了欧洲的“东方想象”,而彼时的欧洲也承载着中国的“西方想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60年前中法建交引领中西关系正常化潮流之后,中欧从文化、教育到科技、旅游等各领域的人文交流更是进一步增多并取得丰硕成果。

随着世界发展与时代进步,中欧人文交流互鉴不断走深走实,也成为中欧更广泛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数字和生态文明时代,中欧交流合作正在展现新的意义。一是带来更多的相互成就和互利共赢。比如,中欧在数字化领域的竞争合作,助力欧盟数字主权与战略自主,给中国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能量,同时还在共同反对数字垄断的层面上助力“数字多极化世界”的形成。二是双边交流合作产生更大化学效应或扩散性影响,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正是如此。中欧对于改善全球治理、推动多边主义以及地区和国际诸多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立场,甚至从欧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双方也能找到对于整个世界都有启发和引领意义的共同话语。

当今世界局势变乱交织,但只要中欧互利合作,阵营对抗就搞不起来。只要中欧开放共赢,逆全球化就不会得势。这深刻阐明中欧关系的重大战略意义。有欧洲政界人士说,当今世界唯一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但越是不确定性增多,越是需要中欧以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站在一起,携手应对。

正如中方在谈到对欧政策时不断强调的,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我们愿将欧盟视作“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欧洲主要国家致力于进一步推动欧洲一体化并使欧盟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则正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当此时刻,中欧应该更多相互支持,在具体行动上包括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等。中欧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双边务实合作对推进数字文明、生态文明发展乃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而言,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始终都是备受重视的合作伙伴,中国自身一些发展目标和愿景,包括低碳生活、绿色经济等,一定程度上既受欧洲启发,也与欧洲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努力方向相契合。

在坚持对话沟通、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欧关系还需开拓更多合作领域,从而进一步凝聚战略共识,开展战略协作,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笔者认为,中欧关系应该具有某种“站在后天看明天”的视角。这里的“后天”,是就更长远的未来而言,人类社会必须超越地缘政治博弈和大国对抗等陈旧思维,并着眼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共同命题携手合作。而“明天”则指中短期内,世界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已经并将继续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从后天看明天”,则意味着中欧要真正能够放眼长远,真正以为世界和人类前途命运负责的角度思考并面对当下以及“明天”,在密切合作中共同创造和迎接美好未来。(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