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布日期:2015-11-11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为此,《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明确了今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的重要意义

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技术船舶具有技术复杂度高、价值量高的特点,是推动我国造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处于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强国步伐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快海洋开发、保障战略运输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加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大国,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大局。海洋与陆地的一个根本区别是海上的一切活动必须依托相应的装备,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都是伴随着包括造船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在内的装备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经略海洋,必须装备先行。特别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向前推进,综合实力不断上升,已经对传统海洋强国形成挑战。西方强国在一些核心技术和装备上对我封锁。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必须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南海开发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上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空间开发等相关装备的需求将更为急迫,也对我国高端海洋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必然要求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具备了较强国际竞争力。未来10~20年我国船舶工业将进入全面做强的新阶段。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谓全面转型,就是产业发展动力的全面转型,由依靠物质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以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等支撑产业发展;所谓结构升级,主要是技术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是船舶工业全面转型、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全面做强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逐步引领未来国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将有力地带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整体跃升。

(三)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新增长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正是中国制造业适应经济新常态,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船舶工业作为我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已经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具备在我国建设世界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率先突破的基础和条件。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的快速发展,必然成为带动整个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二、未来十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船市进入新一轮大的调整周期,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成为需求热点

船舶工业是一个周期性很明显的产业。纵观国际船舶市场发展历程,间隔30年左右出现一次大的周期波动,其间每3~5年将出现中短期的波动。自2008年国际船市进入新一轮大调整以来,期间虽有起伏,但目前总体上还处在产业调整周期的低位。当前全球运力接近17亿载重吨,运力总量和结构性过剩矛盾比较严重,消化过剩运力将需要一段时间。就未来调整方向来看,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乏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需求相对旺盛。同时,节能环保的新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将是市场需求主体,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需求将保持旺盛,汽车运输船、豪华邮轮、远洋渔船需求增长将较为明显,更多的市场增量将来自技术复杂船型。

(二)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主要造船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未来一段时期,世界造船业的主要力量仍将是中国、韩国和日本,并且更主要地体现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具体来看,欧洲造船业将进一步退出船舶总装建造市场,但在设计、配套、海事规则制定等方面,特别是在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设计和关键配套领域仍具优势;韩国提出未来5~10年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打造为第二个造船业;新加坡提出全力保持海工装备竞争优势。未来在深水海工装备产品领域主要建造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三)产业核心竞争要素发生重大变化,关键要素从硬实力转向软实力

在新的产业竞争环境下,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设施规模、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而是技术、管理等软实力以及造船、配套等全产业链的协同,科技创新能力对竞争力的贡献更为突出。竞争要素的变化直接导致我国船舶工业原有比较优势在削弱,特别是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人民币汇率呈双向波动趋势,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产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效益。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处在船舶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将引发制造业分工格局的深度调整

以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技术变革的重要趋势。制造模式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船舶制造也正朝着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世界造船强国已经提出打造智能船厂的目标。同时,国际海事安全与环保技术规则日趋严格,船舶排放、船体生物污染、安全风险防范等船舶节能环保安全技术要求不断提升,船舶及配套产品技术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五)产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创新引领和创新驱动明显不足,创新模式仍属追随型。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占比明显低于韩国,特别是深水装备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二是船舶配套产业亟待升级。先进造船国家船用设备基本满足造船需要,我国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三是生产效率亟待提高。目前我国造船效率仍远低于先进造船国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效率对保持成本竞争优势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四是产业结构亟需升级。目前,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劳动力成本和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造船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产品结构主要以散货船为主,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